博士生纪实(1) 世界微动态


(资料图片)

今天朋友发来一张截图,上面问,为什么没有偶像剧描写硕博的生活。答,牛马的生活有什么好看的。不过,每年那么多人考虑要不要读博,应该有人想知道博士生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。今天突发奇想,想把这些记录下来,或许对一些素未谋面的朋友有用。第一视角记叙难免有太多的情绪,我将努力把自己抽离出来,从上帝视角观察,当然这很难,不过值得一试。

明心收到导师消息说,这周四周五他的某个项目组开会,很多学校的教授和博士生都会来,让她也来参加。之所以让她也来,一方面说是对她来说有意思,可以认识几个人,另一方面说可能也需要帮手。明心看到以后心里一沉,倒也不是不愿意帮忙,也不是不感兴趣,只是因为周二刚干完一个大活,身心俱疲。同时明心对这种措辞也颇有几分警惕,眼神瞥向一边,心想要干活直说好了,还总戴个培养的帽子。

明心这种警惕倒也不是一直都有,大概是从上个月开始,总是对不上导师的频道,导师认真交待的地方听不懂,随口一说的她严阵以待,不过考虑到这8000km的距离导致的文化差异,这也都是难免的事情。前一阵子导师提出增加她的工时,她也心里打鼓,不知道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。“为了让你多学点东西”,“为了让你经济宽裕一点”……虚虚实实的谁知道。不过她也明白,导师不是圣人,这世界上的事也不是非黑即白,“既是又是”的可能很大,不看到结局谁也难以猜到前面是什么伏笔,周四周五这个会也是一样。

周四下午两点,明心准时到了茶水间,没有见到一个人。打电话给同事挂断,发信息给导师不回,一瞬间委屈的情绪上来。后来大家陆陆续续来了开始布置会场,一切正常。第一个报告就让明心眼前一亮,觉得果然来是学东西的呢,不过也就亮了这一下。一屋子的博士生,有的口若悬河,有的没那么口若悬河,做的东西看下来只能说,都只是博士生罢了。

晚上结束已经八点,帮忙收拾好东西,明心转弯要上楼,被导师叫住,要拉她和项目组一起去吃饭,再三邀请,表情真挚。明心也思考过是不是要一起吃饭,但又觉得自己不是组里的人,吃饭的经费管不到自己(但后来发现担心是多余的,吃饭各付各的,没有经费)。不过导师喊她去吃饭是好心,毕竟有机会接触别的教授。

坐在饭桌上的明心由于过于劳累而眼神迷离,导师坐在斜对面,周围同学热火朝天得社交。明心深知自己应该融入,导师也在一边观察,但一个非母语者实在没有太多力气。况且吵闹的环境下,隔一个人就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。不过最后勉勉强强还是说了一些话,最有收获是在同事的建议下,鼓起勇气去问了专业大佬几个问题,也算是没有白来。

也不知道吃的什么饭,最后吃到腹泻,第二天一早又要来,还是比较辛苦的。大家也挺辛苦的,有的人表情管理好一些,比如导师,有的人就没那么好了。汇报的同事被别的教授批评了几句,那个白眼……看得出来,这么久忙下来,大家的体力和理智也都到达了极限。这不得不说,导师就是导师,再苦再累,表情不能乱,也是这么多年来生存的本领了。

最后的讨论环节,对明心来说也是受益颇多,想来只是做了一点摆摆杯子的工作,没有她也不是不行,但收获确实挺多。回到前面说的,不看结局谁知道前面是什么样的伏笔。就这小小的两天会议剧本来说,答案揭晓了,算一个要一点小小代价的礼物,还是蛮珍贵的。明心和她导师的信任增加了一分。再回想她自己打的工,或许也是这样。

结束以后有一阵子,明心因为劳累而觉得同事的表情也不友好,生活也缺乏乐趣等,很多时候,这种负面的感觉都是忙碌和疲劳导致的,等到休息过来就感觉好多了。接触了新的东西,感觉研究又多了一点光亮。

今天是本月的最后一天,奖学金和工资同时下发,领的久了明心也不觉得多么激动。但不管怎么说,尤其在多了这份工资以后,生活又宽裕了一些,对导师还是心存感谢的(虽然每个月都在加班)。